文章摘要:淮安和连云港两地在新时代背景下,以“竞展城市风采、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”为目标,通过城市品牌塑造、基础设施联通、产业协同升级、生态文化融合等四大维度展开深化探索与实践。文章首先概括两城竞展的背景与意义,指出这是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新引擎;然后从城市形象塑造、交通网络互联、产业链协作和生态文化共享四个方面展开详实论述,揭示两地如何在竞争中求进、在合作中共赢;最后总结归金年会纳两地竞展对推动区域发展格局优化、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深远意义,以及未来持续协同与联动的路径选择。文中既有战略高度的宏观论述,也结合地方实践与路径设计,旨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思路。
城市形象塑造
在两地竞展城市风采的进程中,首要任务是突出区域定位与特色塑造。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、水乡文化浓厚,需在城市宣传中彰显历史底蕴与水乡风貌;连云港作为海港城市和新时代沿海开放门户,应强化海洋平台与开放朝气的城市标签。在竞展中,两地可通过宣传品牌、节点活动、媒体传播等方式,抢占城市“视觉高地”。
其次,两地应提升城市公共形象与城市品质,打造一批标识性地标项目。淮安可围绕运河、古城、水街、水系治理推进城市景观工程;连云港可借助港口、海滨、生态岛屿等资源,打造海岸线景观带、滨海休闲区。通过地标性的建筑、雕塑、照明、绿化等营造特色风貌,使城市形象更加鲜活、富有辨识度。
再次,两地可以联合举办高规格、广覆盖的城市文化展示活动,通过赛事、艺术节、展览、节庆等方式扩大影响。比如淮安可以举办运河文化节、古运河灯光秀,连云港可以承办海洋文化节、港口论坛。两地还可共建宣传平台、联合推介,形成“淮—连”城市品牌共识,增强两城在省内外、国内外的知名度。
最后,城市形象塑造不能只靠“形”,还要重“内容”。在展现风采的同时,两地要确保城市治理水平、居民生活质量、公共服务品质与形象相匹配。通过提升城市管理、优化营商环境、保障公共安全、改善民生福祉,用实绩支撑“风采”的可信度和可持续性。

交通网络互联
交通网络互联是推动区域协同的“动脉”。淮安与连云港两地要打破行政壁垒,推进铁路、公路、城际轨道、航运等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。首先,推进高速公路互通互联,补齐关键通道缺口。连云港可加快通往淮安方向的高速线路,对接省级干线;淮安则应在连接连云港方向上加密 trunk 路网,实现快速便捷的联通。
其次,积极推动城际铁路或轨道交通延伸工程。若条件许可,可探索淮安—连云港的城际轨道交通或快速铁路线路规划,缩短通勤时效,促进人员、资源双向流动。铁路一旦连通,将极大提升两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感,使协同发展更具现实可能。
第三,强化港口、航运与内河水运的衔接。连云港港作为重要海港,应发挥海洋物流枢纽优势;淮安可通过运河、河道、内河码头与连云港形成水运通道。推进港—河—陆联运体系建设,使两地在物流层面能够有效对接,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。
第四,配套建立现代交通枢纽和智能交通系统。沿线可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点,强化交通换乘能力。借助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,优化交通组织、车流控制、信息共享、票务一体化,使交通互联更顺畅、更高效,真正成为协同发展的硬支撑。
产业协同升级
产业协同升级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。在两地竞展风采背后,要深入推进产业协同,以优势互补为方向,形成产业联动的新格局。首先,应在工业制造领域对标链条对接。连云港在港口物流、海洋装备、石化、现代化工等方面具备基础,淮安在农产品加工、轻纺、机械制造、电子信息等领域有特色,两地可挖掘交叉融合点,联合打造产业园、共享链条节点、共建制造平台。
其次,推动产业集群协作与转移。可以在连云港延伸淮安的优质产业,或在淮安引进连云港的海洋产业项目,使产业布局更合理、资源配置更优化。通过产业园、孵化基地、创新载体等对接,把生产要素导向最优区,加强价值链整合,提升整体产业链层次。
第三,合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平台。两地可在金融服务、物流供应链、技术研发、信息服务、会展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加强协作。连云港的港口金融、航运保险、海洋服务和对外贸易优势,可以与淮安的信息、科技、商贸服务优势互补,共同建设区域性服务枢纽。
第四,应注重创新驱动与科技协作。两地可共建研发平台、院校科研机构、孵化器、创客空间等载体。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合作,联合攻关关键技术、共育创新团队。技术成果共享、创新要素流通,将增强两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,助推高质量发展。
生态文化融合
生态文化融合是“风采”背后的深层支撑,也是两地在新时代塑造可持续发展新形象的战略路径。首先,要共建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保护带。淮安作为水乡、湿地较多的地区,应与连云港海岸生态带进行联动,统筹推进河流、湖泊、湿地、海岸线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复育,营造一体化的生态走廊。
其次,推进文化资源共享与互补互鉴。两地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与风俗传统,可在文化展演、文创产品开发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展开互动。淮安的运河文化、历史典故、古城故事可以与连云港的海洋文化、渔港民俗、海上丝路文化联合呈现,形成区域文化品牌。
第三,共同发展旅游联动与文旅融合。两地可以推出联票、联线旅游产品,打造“淮—连”旅游大环线,将水乡、古镇、海滨、山水景区有机串联。开展联合宣传、主题线路、节庆活动,与交通、住宿、研学旅行等产业融合,增强游客黏性与流动性。
第四,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对接与治理协作。推进跨界流域治理、海岸线生态保护、污染防治共治机制建设。建立共享监测平台、联合执法机制、环境信息互通机制。使两地在生态环境保护、绿色发展规则制定和实施层面逐步融合、共同提升。
总结:
淮安与连云港通过竞展城市风采,以形象塑造为引领、以交通互联为支撑、以产业协同为抓手、以生态文化融合为底色,将竞展的竞争意识上升为协同发展的行动力。在竞争中,两地比拼城市品质,比拼治理能力;在合作中,它们共建互利共赢平台,共享发展红利。这种“竞合”策略既能激发城市活力,也能促进区域功能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。
展望未来,两地要围绕更深层次的政策对接、更高�